京政發〔2022〕17號,設置22項規劃指標,增加了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等指標,綠色出行比例預計將達到76.5%,道路交通指數將力爭控制在5.48
京政發〔2021〕34號,在婦女與經濟領域,提出要消除就業歧視,維護從業女性的勞動權益和勞動安全,聚焦與兒童發展密切相關的健康法律等領域
京政發〔2022〕13號,城鎮地區供熱面積將達到10.5億平方米,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%以上,完成1.2億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熱改造
京政發〔2022〕10號,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8050萬噸標準煤左右,天然氣消費量控制在200億立方米左右,汽柴油總量力爭較峰值下降20%
京政辦發〔2022〕15號,規范社會保障卡的使用和管理,維護持卡人的合法權益,推廣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民生一卡通服務
實現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;全力推進高端功能集聚;推動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;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
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,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戰略科技力量,分體現北京擔當;聚焦產業新動能培育和全域應用場景構建,體現首都特色
京政發〔2022〕17號,設置22項規劃指標,增加了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等指標,綠色出行比例預計將達到76.5%,道路交通指數將力爭控制在5.48
吉政辦發〔2021〕69號,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工作條件達標率達到80%;應急管理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90%;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%
蘇政辦發〔2022〕28號,2022年力爭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貸款余額超過5000億元,全省涉農貸款發放余額突破5萬億元
蘇政辦發〔2022〕26號,制定印發蘇服碼主標識建設標準規范,與電子社保卡互通;完成蘇康碼擴容至20萬QPS務基礎上,建起涉疫數據專題庫
蘇政辦發〔2022〕27號,實施園區數字化提檔升級工程;實施農場數字化標桿建設工程;加強農業產能數字化監測評價,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
通政辦發〔2022〕39號,對實際運營的出租車給予每輛1000元的一次性補助,每張床位補貼10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紓困補貼,加大貸款投放力度
南通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13.5%,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,兩化融合指數達到70分以上
通政辦發〔2022〕44號,到2025年,全市糧食加工業年總產值穩定在360億元以上,年糧食購銷總量維持在2000萬噸以上,全市糧食倉儲能力達到330萬噸
支持市屬國有企業與央企等建立100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基金;支持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;支持碳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;支持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
成辦發〔2022〕23號,高技術制造業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2%,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,萬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
安委〔2022〕7號,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,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,危險化學品,礦山,消防,交通運輸,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
安委〔2022〕2號,現代化消防治理水平顯著提升;中國特色消防救援力量體系基本構建;全災種救援能力全面提升;科技引領支撐作用更加凸顯
瓊府辦函〔2022〕122號,2022年對承租國有房屋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3個月租金,緩繳或降低住房公積金,進一步落實減稅降費政策
包括財政稅費政策、金融信貸政策、保供穩價政策、投資政策、外貿外資政策、科技和環境政策、用地用能用工政策等八方面共52條具體舉措
要求對服務涉疫情區白名單以外的外賣配送人員,實行每2天1次核酸檢測,隔日1次抗原檢測;對服務非涉疫情區的外賣配送人員每5天1次核酸檢測
蘇政辦發〔2022〕28號,2022年力爭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貸款余額超過5000億元,全省涉農貸款發放余額突破5萬億元
蘇政辦發〔2022〕26號,制定印發蘇服碼主標識建設標準規范,與電子社保卡互通;完成蘇康碼擴容至20萬QPS務基礎上,建起涉疫數據專題庫
蘇政辦發〔2022〕27號,實施園區數字化提檔升級工程;實施農場數字化標桿建設工程;加強農業產能數字化監測評價,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
通政辦發〔2022〕39號,對實際運營的出租車給予每輛1000元的一次性補助,每張床位補貼10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紓困補貼,加大貸款投放力度
南通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13.5%,新一代信息技術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,兩化融合指數達到70分以上
通政辦發〔2022〕44號,到2025年,全市糧食加工業年總產值穩定在360億元以上,年糧食購銷總量維持在2000萬噸以上,全市糧食倉儲能力達到330萬噸
支持市屬國有企業與央企等建立100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基金;支持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;支持碳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;支持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
成辦發〔2022〕23號,高技術制造業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2%,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,萬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
安委〔2022〕7號,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,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,危險化學品,礦山,消防,交通運輸,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