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是:科技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,科技資源配置更加優化,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,區域聯動機制更加健全,企業主體地位和創新能力明顯增強,創新機構和平臺的對內凝聚力和對外輻射力更加凸顯,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,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穩步提升,努力將隴南市打造成為甘肅南向戰略科技創新要地。
科技創新投入穩步增長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,到2025年,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0.6%以上;市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2%以上,縣區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1%以上。
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夯實。加大中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力度,吸引、使用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,培養壯大基層產業技術人才隊伍,培育造就一支結構合理、實績突出的科技人才梯隊。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、培養、使用和評價機制,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。
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提升。各類創新主體作用有效發揮,源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,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,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融合。到2025年,力爭培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7家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家,年度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到12億元以上,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升。
附件:關于印發隴南市“十四五”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
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年均增速16.7%,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5%以上,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家,中小型科技企業數量超過達到50家
中發改服務業〔2022〕272號;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200億元左右,年均增長約7.5%,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%;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3%
聊金監發〔2022〕2號;貸款余額分別突破6700億元和4500億元;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.5%左右;力爭上市公司數量5年翻番
鄂政發〔2022〕13號;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70%以上;省內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超過6000萬噸標準煤;特高壓外電輸入能力1300萬千瓦;儲氣能力達到6.5億立方米
南政辦〔2022〕23號;南安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從93.2%提升至97.5%;六項空氣主要污染物指標均優于國家二級標準;地表水Ⅲ類以上水體比例達90%
新政發〔2022〕54號,布局建設5個以上國家物流樞紐,2個以上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,建設完善15個左右區域物流樞紐.10個左右區域冷鏈物流基地或產銷集配中心
陸府函〔2022〕43號;居民平均期望壽命 78 歲;市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為 120 萬人次;全市醫療機構現有病床 3315 張,平均住院日7 天
周政辦〔2022〕21號;建成符合ISO9001標準的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;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到89%以上,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15%
淄衛發〔2022〕2號;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.5歲左右;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30%以上;傳染病臨床診療規模達到1000張床位以上
369區域高可達目標,實現30分鐘與蘇錫常都市圈主要城市直達;123市域高質量目標,實現宜南山區核心景區間15分鐘互聯互通 城區至市域各鎮35分鐘可達
銅政辦發〔2022〕5號;11.7萬人(次)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;3.2萬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;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達到85%
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實現四個基本建成和五個提升;打造具體目標六個;22項發展指標體系;本建成特色優勢鮮明的中醫藥服務體系
制造業營業收入突破1.1萬億,增加值達到2800億元;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%;培育20家百億級企業,500家專精特新企業
銅政辦發〔2022〕5號;11.7萬人(次)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;3.2萬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;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達到85%
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實現四個基本建成和五個提升;打造具體目標六個;22項發展指標體系;本建成特色優勢鮮明的中醫藥服務體系
制造業營業收入突破1.1萬億,增加值達到2800億元;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%;培育20家百億級企業,500家專精特新企業
金融業增加值達到 800億元,占 GDP比重保持在10%左右;本外幣存貸款增速保持不低于9%和13.5%的較高增長速度;映山紅行動深入推進
汕府辦〔2022〕16號;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成效,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不低于8%;海洋領域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.5%
萊安〔2022〕5號;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0%;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.01以內;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控制在1.35以內
滬府發 〔2022〕4號,能源供應能力按照力爭1.35億噸標準煤配置;全社會用電量預計1850億千瓦時以上;天然氣消費量預計增加到137億立方米左右
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377萬噸標準煤左右;境內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.37億千瓦左右;電力高峰負荷削峰能力達到最高用電負荷12430萬千瓦的5%以上
建設40所保教改革實驗園,培養50名學前教育領航者,50名學前教育指導專家;大班額比例控制在5%以內;建設6所優質中職學校和10個優質特色專業群
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龍頭,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的北引擎,建山西中部城市群一個核心,一體兩翼,多方協同的發展格局
交通基礎設施力爭完成投資1000億元;形成2113交通圈,中心城區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不低于70%,城鄉客運一體化水平明顯提升
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00億元以上;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;11個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4000億元;全市糧食總產量43.3萬噸;蔬菜產量280.5萬噸